來源:家長學院 文章作者:佚名

 

二、為兒童提供學習機會與指導

許多家長千方百計改善孩子的物質環(huán)境,卻不知為孩子營造一個適宜的精神環(huán)境,錯過了孩子一生中最絢麗多彩的“童話”期。因此,運用童話這一藝術形式,是幼兒早期教育一種最行之有效的家教方式。童話是通過幻想創(chuàng)造的情境和形象來曲折地反映生活,在娛樂中給兒童以啟發(fā)和教育。同時,童話適應兒童的智力和心理特點,具有淺顯通俗、親切風趣的特點。可以這樣說,任何孩子成長都要經歷一個從童話世界走向現實世界的階段。那么,家庭如何營造“童話氣氛”,讓孩子盡情地遨游美麗的“童話世界”,是做父母的必須考慮的問題。

1. 精心裝扮居室,力求體現童話環(huán)境

葉圣陶先生說過,“圖畫不單是文字的說明,且可拓展兒童的想象,涵養(yǎng)兒童的美感”。年輕的父母大都為自己的孩子開辟了小房間,即便居室面積有限,也為孩子劃出了一角。在這片屬于孩子的領地里,父母應精心布置它,如墻壁上可張掛些動物圖片及幼兒活動圖片、多種動植物工藝品,家具樣式應選擇小巧、別致、活潑、親切的,顏色宜豐富多彩,忌用單調壓抑色彩,要根據孩子心理特點,體現大自然歡暢、明麗的風格。孩子的床單、被面、枕頭、窗簾、衣褲、鞋帽等生活用品均可伴以童話圖案。

2. 有目的、有選擇地購買童話玩具

一些家長在給孩子吃的方面很舍得花錢,對購置有教益的玩具不屑一顧;另一些家長一味追求高檔玩具,簡單地認為價格越高越能啟發(fā)孩子的智力。殊不知,有時簡單的玩具更能喚起孩子的想象力,活躍孩子的思維。當然,購買玩具要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孩子的不同年齡特征出發(fā),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父母最好邊讓孩子玩邊誘導,啟發(fā)訓練孩子的思考能力。

3. 用童話語言熏陶孩子

一般說,幼兒從3歲起語言能力由簡單的詞匯向句子表述發(fā)展,句子結構由短到長,語意表達也由簡單到復雜。這段時期,語言發(fā)展水平與智力發(fā)展水平成正比。因此,多講童話語言是訓練孩子語言能力的最佳方法。對一些童話詞匯,如“月亮媽媽”、“星星寶寶”、“大風伯伯”、“太陽公公”……嬰幼兒容易記,容易念,因為它形象生動,極富趣味性?吹揭环N景物,家長應多用童話語言表述,然后讓孩子跟著復述。如看到牛、羊、雞、鴨、狗之類動物,就不斷地鼓勵孩子描述它的外貌、神態(tài)、動作、心理,并推測它家住在哪兒,去干什么等等。長時期下來,孩子就會逐漸養(yǎng)成觀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和習慣。

4. 用童話書籍、童話磁帶、動畫片啟迪孩子

孩子眼里的一切景、情、事、物均是童話,他們用童話眼光和思維解釋他們眼里的世界。父母應有步驟地購買童話書籍,并在一旁作必要的講解指導,讓孩子頭腦里不斷積累童話故事。多聽童話磁帶,既能培養(yǎng)孩子的聽力水平,又能啟發(fā)孩子的想象力,在耳畔是美妙動聽的語言,腦海里展開無盡美麗的想象。動畫片內容精彩,更直觀,更形象,能培養(yǎng)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使他們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家長也可以安排一些時間聽輕音樂,用優(yōu)美的旋律來培養(yǎng)幼兒一種和諧愉快的情感。

另外,家長還要經常帶孩子去郊野,去農村,觀察各種家禽動物,觀賞迷人的自然風光;經常講一些童話故事,做一些童話游戲,逐步培養(yǎng)孩子對生活的感受和領悟,培養(yǎng)良好的意志和道德。實踐證明,長期感受“童話氛圍”的孩子,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判斷能力、鑒別能力、表達能力、想象能力、模仿能力、動手創(chuàng)造能力均超越極少接觸“童話氛圍”的同齡孩子。這就要求年輕的父母們想方設法為孩子成長創(chuàng)造契機,盡可能在家庭環(huán)境中創(chuàng)設“童話氛圍”,潛移默化地啟發(fā)熏陶孩子,提高他們的智力和心理素質,讓孩子把童話當做認識世界的工具,走向生活的階梯,一步步長大成人(陜西公用計算機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版權所有)。

幼兒園和家庭向孩子傳授知識的途徑是不同的。幼兒園教育是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通過系統(tǒng)連貫的課堂教學和有組織的教育活動等有計劃、有步驟地進 行的。而家庭教育則是在家長同孩子朝夕相處的日常生活中手把手地進行的,主要是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一般沒有固定的教材、模式和途徑,其中大量的教學是在無意中進行的。根據這個特點,家長只要能抓住日常生活為孩子的學習提供的各種時機進行知識的傳授,就一定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

1. 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傳授知識

(1)游戲

《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明確指出,對3~6歲的學前兒童進行教育和教學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游戲是孩子的基本權利,是在一日生活中除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吃、喝、拉、撒、睡外的最基本的活動,也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可以說,沒有游戲就沒有孩子的童年和歡樂。如果說游戲是孩子的一門主課,玩具就是教科書,就是孩子了解社會,了解生活,獲得知識,開發(fā)智力,增進才能,強壯體魄的不可缺少的一種學習活動,也是孩子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孩子多游戲 就能多獲得知識、經驗,多動腦筋,這樣他們就變得心靈手巧,聰明伶俐,就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創(chuàng)造才能。既然游戲對孩子這么重要,家長就要保障孩子的游戲權利,尊重孩子愛游戲的天性,提供游戲的玩具和材料,讓他們在游戲的天地里,盡情地玩,盡情地學,以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對于年幼無知的孩子來說,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學習,生活中的一切又是學習,而他們學習的最好方式則是游戲。在游戲中學習,孩子最有興趣,主動積極 性最高,也最有效果。因此,家長要引導孩子學習,不僅讓他們愿學、愛學,更要讓他們樂學。讓孩子通過快樂的方式學習,又從學習中獲得快樂,才能獲得知識和才能。現在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恨不得孩子立刻成名成家,于是規(guī)定孩子每天要讀多少頁書,認多少字,寫多少篇字,數多少數,做多少道題,背多少首詩,讓孩子整天同那些抽象的數字、枯燥的文字符號為伍做伴,逼迫、強迫孩子學習。孩子一旦完不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輕者打罵,重者不準吃飯、睡覺,使孩子苦惱、焦急、懼怕、性格倔犟、好斗、孤僻,嚴重地損害了孩子的健康,也澆滅了孩子學習的興趣、欲望。

(2)觀察活動

現代科學已證明,人的信息80%~90%是通過視覺獲得的。因此,觀察是兒童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也是他們求知的前提和智力發(fā)展的源泉。由于兒童缺乏知識與經驗,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識間接地認識事物,而基本上是靠自身的直接感知(主要是視覺感知)認識事物的,可以說,兒童觀察能力愈強,對事物的認識越清楚、越深刻,知識的積累與智力的發(fā)展也就越快,他們越來越聰明。由此可見,觀察在傳授知識和孩子學習中的重要。

A. 培養(yǎng)孩子觀察的興趣

兒童受年齡、生活范圍和知識水平的局限,觀察興趣需要培養(yǎng)。家長如果要引導孩子觀察周圍的事物或現象,一定要從培養(yǎng)觀察興趣入手。興趣是兒童學習知識入門的向導,是他們觀察的動力和最好的老師。只有對觀察的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才能主動、積極地去觀察,否則,再強迫也不行。兒童有好動、好奇、好問的天性,對周圍世界有探究的強烈愿望,什么都想知道。而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興趣的開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幾乎有一萬個“是什么”、“為什么”,這是非常可喜和難得的智慧火花和學習習慣。對于孩子的問題家長不必急于回答,而要引導孩子進行觀察,指導,幫助他們去尋找答案,從而認識世界,獲得知識。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地向孩子提出有關社會生活、自然現象和數的一些問題,如:月亮是什么形狀的?它會變嗎?院子里的樹,什么樹葉先長,什么樹葉后落?青蛙怎樣鉆到地下過冬的?引起他們觀察的興趣和求知的渴望,并引導他們進行觀察、積極思考,達到獲得知識、增長經驗的目的。當孩子對觀察周圍世界表現出興趣后,家長要著手培養(yǎng)其觀察的習慣。這是啟蒙教育的關鍵,學習知識的基礎。許多兒童之所以后來成為杰出人物,靠的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他們對事物的興趣。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小時候對昆蟲的觀察達到了入迷的程度,使他后來登上了科學的殿堂,成為聞名四海的昆蟲學家。

B. 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

① 順序觀察法。這種方法是讓孩子從上到下,從前到后,從左到右,從頭到尾,由近及遠,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地按順序觀察某一物體的外形特征。如觀察貓,先看頭的形狀與器官,再看貓的身體、四肢、尾巴,最后觀察貓的習性,使孩子獲得對貓的整體認識。

② 典型特征觀察法。引導孩子先觀察物體最明顯的特征,而后再觀察它的一般特征。如觀察蝴蝶,先看它的典型特征———翅膀的顏色,再看它的頭、觸須、胸、腹和足,形成對蝴蝶全貌的認識。

③ 分解觀察法。這種方法是將比較復雜的物體分成幾個部分,對各個部分逐一地進行細致觀察,然后再把各個部分綜合起來認識,以便了解其全貌。如觀察客輪,先看客輪的外形,再對客輪的船首、船身、船尾、船艙進行觀察,最后將各個部分的觀察綜合起來,就認識了客輪的全貌。

④ 比較觀察法。讓孩子同時觀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或事物,并比較它們的異同,從而培養(yǎng)孩子善于抓住物體的細小差別的觀察能力。有比較才能鑒別,如比較雞和鴨、馬和驢、蘋果和梨子等。這種方法還有利于讓孩子了解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和來龍去脈,如讓孩子觀察蝌蚪變青蛙的發(fā)展變化過程。

(3)操作活動

操作活動是在教師或家長指導下,讓兒童通過多次動手練習,實地操作,掌握知識與技能的一種方法;蛘哒f,它是兒童學習的一種方式,一種反復完成一定動作或 活動的方式。也可以把操作活動理解為“做”,讓孩子在“做”中學。

操作活動有利于孩子的身心發(fā)展,F代社會需要既善于動腦又善于實際操作解決問題的手腦并用的人才?萍几叨劝l(fā)展的時代,生活和一切其他工作都需要巧手。3~6歲的兒童喜歡用手去征服環(huán)境,使用工具,擺弄玩具,嘗試著自己去實地操作。而這一切與他們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智慧才能有密切關系。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們手指尖上。”為什么?這是因為,大腦是整個身體的“總司令部”,管理著人體各個部門。大腦有5萬個神經細胞控制著人體軀干,卻有20萬個神經細胞控制著手。指尖上布滿著神經,隨時隨地將外界的刺激、信息 送給大腦,大腦再對這些刺激或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不斷發(fā)出指示調整手的動作,使動作更加完善,所謂“心靈手巧”。讓兒童進行操作活動,訓練和發(fā)展手的動作又 會加速大腦的發(fā)育成熟,所謂“手巧心靈”。這說明,手指與大腦關系密切。所以,讓孩子參與操作活動,加強手指活動,訓練手的動作,培養(yǎng)動手能力,是孩子獲得知識、技能,聰明成才的源泉。

家長可通過以下操作活動向孩子傳授一些知識與技能:

A. 撿東西,捏東西,釘東西,撕廢紙,把東西放在小瓶子里,穿珠子,玩沙子等。這是訓練手指功能的活動。

B. 泥塑、畫圖、上色、剪圖、拼貼和剪紙,這些手工勞動,需要孩子腦、眼和手的協(xié)同配合,是發(fā)展和鍛煉手的動作的好辦法。

C. 手工制作一些玩具。用現代技術操作的高檔玩具,孩子參與的活動少,而且操作簡單,不利于手的動作發(fā)展和動手能力的訓練,以及智力發(fā)展和技能的形成。那么怎樣做才 好呢?家長可為孩子準備一些游戲材料,如紙筒、紙盒、小瓶子、小棍子等,引導孩子手工制作玩具,并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計制作,而且要他們想玩什么就做什么玩具。這不僅有利于孩子的動手能力,促進智力發(fā)展,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艱苦節(jié)約的習慣,使他們嘗到創(chuàng)造的快樂,激發(fā)其更加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望與興趣。

D. 讓孩子早些使用筷子吃飯。人用筷子夾食物的時候,要牽扯到肩部、胳膊、手腕、手掌和手指等30多個關節(jié)和50多條肌肉的運動,而且手的動作對大腦是一種有益的刺激,因此讓孩子盡早地、長期地用筷子吃飯,可以促使他們的眼睛、手、嘴和腦的有機配合。

E. 教孩子打算盤。手是智慧的前哨,智慧在手指尖上,所以家長可以從小讓孩子撥動算盤珠子玩耍、數數,到四五歲的時候再教孩子簡單珠算。由于打算盤有利于兒童的智力開發(fā),現在美國的家長提倡打算盤,而日本的家長也紛紛地讓孩子學算盤,用筷子吃飯。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凡孩子能做的讓孩子自己干,讓孩子做些簡單的家務活,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學習勞動技能,并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習慣。

活動是孩子身心發(fā)展的源泉,家長要千方百計地通過游戲、觀察和操作活動,向孩子傳授知識,這是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行之有效的辦法。

2. 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一起活動

(1)注意保護孩子的感覺器官

(2)注意對孩子進行感覺器官的訓練

① 視覺的訓練。視覺訓練的措施有:a. 鑒于人的知識信息80%~90%來自視覺,家長首先要從安全、衛(wèi)生、光線、視力活動的緊張度等方面保護孩子的視力。b. 創(chuàng)造鮮艷明亮優(yōu)美的家庭環(huán)境。房屋的布置,家具和物品的擺設,玩具圖書的放置,要井然有序,帶點藝術性,以吸引孩子觀看。c. 利用自然的景象、景物訓練視力。孩子稍大一些可以帶孩子到戶外去,到大自然中去,讓他們看天空、彩云、日出日落、原野田地、樹木花草、山水河塘,及各種建筑物、街道、商店、車輛行人等。d. 讓孩子觀看各種圖畫、各色小球、積木玩具、物品、服裝等,以便辨別衣服的樣式、顏色,各種物體的大小、形狀、長短。

② 聽覺的訓練。訓練聽覺的措施有:a. 保護聽力。3~6歲兒童生理特點之一是外耳道短而窄,易發(fā)炎,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耳朵的衛(wèi)生與安全。b. 可通過悅耳動聽的音樂,優(yōu)美的詩歌朗誦,講述引人入勝的故事傳說,進行聽力訓練的各種游戲。大自然的聲響,口頭語言,尤其是母親的話語,是對孩子進行豐富多彩的聽力訓練的最好渠道。c. 安靜、和諧和有序的生活環(huán)境有利于聽覺的發(fā)展,而噪音或無聲的氣氛不僅不利于聽力的鍛煉,還會損害孩子的聽力。d. 要讓孩子的各種感覺器官都參與感知活動,去認識事物的特性。比如,用眼去認識和辨別物體的顏色、形狀和大小,用耳朵去傾聽和辨別各種聲音,用鼻子去聞和辨別各種氣味,用舌頭去嘗和辨別各種味道,用手觸摸和辨別物體的光滑、粗糙與冷熱等等,從而使孩子獲得直接經驗、感性知識以正確地認識周圍的事物。這里必須強調,家長應該讓孩子用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去感知同一事物或現象,把他們的眼、耳、鼻、舌、手、口和皮膚等感覺器官都調動起來,通過看、聽、聞、嘗、摸、做等手段,認知活動才能行之有效且認識牢固,便于記憶。比如,讓孩子認識梨子不妨拿出一個梨子,讓孩子看、摸、嘗,而不是只讓看或只讓摸。各種感官都參與感知,才能較深入地牢固地認識梨的外部特征及用途。家長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應當提倡兒童用腦想,用眼看,用耳聽,用舌嘗,用鼻聞,用手摸和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認識周圍世界,掌握知識和技能。

|<< << < 1 2 3 4 5 6 > >> >>|


【相關內容】

學習力教育中心首個基于底層文化面向未來的現代家庭文化系統(tǒng)

佚名

 

教育的最高境界:文化滋養(yǎng)孩子,首個專業(yè)系統(tǒng)的家庭文化體系推出

佚名

 

破解數字癡呆化時代難題良方:首個立體家庭文化系統(tǒng)

佚名

 

家庭教育法草案回應“雙減” 不得組織或變相組織營利性教育培訓

佚名

 

體育家庭作業(yè)來了!這一題你打算怎么輔導孩子?

佚名

 

2017年高考狀元大數據:什么樣的家庭盛產學霸?

佚名

 

2018大數據顯示:全國58位高考狀元,家庭教育方式驚人相似!

佚名

 

學校和家庭不該是“養(yǎng)雞場”,應該用校園文化滋養(yǎng)孩子

佚名

 

家庭教育的有效期和界限

余建祥

 

12歲少年持刀弒母帶給我們的教育反思:嚴重滯后的現代家庭教育水平,制約了孩子的成長

余建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