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來源于:學習力教育智庫

  隨著孩子們開始新一學年的學習,這樣一些熱搜也占據(jù)了各大榜單:“兒童手表AI否認南京大屠殺存在”“女兒電話手表通訊錄一半是陌生人”“家長火燒孩子估值好幾萬煙卡”……

  兒童智能手表本質上是一臺智能手機,主要功能是通信聯(lián)絡;“煙卡”“小馬卡”則是純粹的娛樂載體,這幾樣少年兒童中盛行的“時尚單品”因為同時承載了社交功能逐漸成為新寵,有孩子因為自己的手表無法與同學的加好友向家長大發(fā)脾氣,有孩子為收集“煙卡”甚至做出盜竊行為,有孩子在網(wǎng)上購買卡牌被騙數(shù)萬元……

  類似的新聞頻頻登上網(wǎng)絡熱搜,這不禁讓人疑惑:孩子們?yōu)楹稳绱顺撩??這些在少年兒童中盛行的“社交利器”背后有著怎樣的邏輯?有哪些值得擔憂的傾向?對此,記者進行了整理,并采訪了相關專家,他們均認為孩子并沒有錯,家長應承擔起更大的責任。

  兒童智能手表:

  虛擬社交暗藏風險

  通訊錄一半是陌生人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不誠實的人,最虛偽的人,甚至連叫人都玷污了人這個稱呼。”

  據(jù)大皖新聞報道,近日,有家長稱向小天才兒童電話手表某軟件提問“中國人誠實嗎”,得到了上述充滿偏見的回答。震驚之下,家長怒砸手表并投訴。

  8月30日下午,小天才方面發(fā)布公告稱,回答內容來自應用商店中的第三方軟件小度App。而就在幾天之前,360手表也被曝出同樣的問題,周鴻祎出面道歉。

兒童智能手表成小學生社交“硬通貨”。新聞截圖

兒童智能手表成小學生社交“硬通貨”。新聞截圖

  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兒童智能手表的功能越來越復雜,在原本的安全屬性外,其社交和娛樂屬性被不斷放大。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逐漸顯現(xiàn):誘導游戲消費、“涉黃涉暴”、泄露定位、孩子視力下降、沉迷虛擬社交……

  “我女兒平時還比較聽話的,但是這個假期,只要找到一點時間,都要藏在房間里玩電話手表。我們上班,老人也管不住她。她偷偷下載了寵物游戲,癮頭真的很大。”一位小學生家長吳女士表示。

  后來強制卸載、禁用了游戲,女兒鬧了好幾天。結果,讓吳女士意外的是,禁玩游戲后,女兒又開始加群社交了。

  “前兩天,我照例清理她的手表內容,之前都是刪游戲,結果這次看到十幾個聊天群,嚇我一跳。問她哪里加的好友,說有的是參加夏令營認識的,還有陌生人申請,她加進來的。翻看聊天記錄,都是些表情包、無營養(yǎng)的對話,還有孩子說臟話。后來,我又翻了下通訊錄,原先只有幾個家人,現(xiàn)在一半是陌生人。想想如果陌生人打來電話,約孩子出門,就太危險了。”吳女士說,趕緊都刪了,“現(xiàn)在覺得還不如沒手表,防不勝防。”

小天才兒童手表應用界面。潮新聞

小天才兒童手表應用界面。潮新聞

  還有孩子因為手表無法社交,找家長哭鬧。“今年5月,有朋友送了只新的電話手表給我兒子,他本來挺開心的。結果周末和同學出去玩了下,回來就嚷著要換手表。”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家長說,兒子說自己的手表和同學不是同一品牌的,不能加好友,就他加不了,急死了。無奈之下,只好花了千把元買了只新手表。

  有家長表示,現(xiàn)在的手表跟手機功能差不多,根本不像是為兒童設計的產(chǎn)品。有些手表除了游戲,還能看動畫、短視頻等。“大人有時刷短視頻都停不下,別說孩子了。這大大增加了家長的管理難度。”

  根據(jù)中國產(chǎn)業(yè)研究院《2022-2027年中國兒童智能手表行業(yè)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目前中國5歲至12歲的兒童數(shù)量約為1.7億人,兒童智能手表的市場普及率約為30%,基本上3個孩子當中就有1個孩子有智能手表。

  “煙卡”:本質上是香煙制品

  未成年人為此盜竊香煙

  據(jù)紅星新聞報道,7月4日,在川南某社區(qū),6名未成年人悄悄潛入當?shù)匾簧虘艏抑?,盜竊六萬余元高檔香煙,在取下“煙卡”后將香煙盡數(shù)拋棄。“如果不是分配不均起內訌,可能現(xiàn)在都還沒人發(fā)現(xiàn)。”當?shù)刂槿私榻B,事發(fā)當日,一名孩子因對自己獲得的“煙卡”數(shù)量和檔次不滿意,遂到當事人周先生親戚處“告狀”。后來,有人發(fā)現(xiàn)周家屋后竹林中有大量被丟棄的香煙,才意識到事態(tài)嚴重并報警。

川南某地人民廣場,小學生直接上手撕煙卡。紅星新聞

川南某地人民廣場,小學生直接上手撕煙卡。紅星新聞

  上游新聞記者注意到,近期,在各個小區(qū),不少小學生三五成群,趴在地上,圍著一張張用煙盒制成的卡片,玩得不亦樂乎。這就是近期在小學生中頗為風靡的“煙卡”游戲。

  其實“煙卡”的玩法并不陌生,類似的游戲如拍“洋畫兒”、拍“畫卡”都是許多“80后”“90后”的童年記憶。只不過,如今游戲載體從普通的“畫卡”變?yōu)?ldquo;煙卡”。值得警惕的是,小學生通過“煙卡”過早接觸各種煙草品牌,并根據(jù)香煙價格對不同“煙卡”進行分級,游戲也因此逐漸變味。

  據(jù)了解,“煙卡”作為兒童游戲,具備很強的社交屬性。有不少小學生表示,身邊有同學玩“煙卡”,自己也“隨大流”跟著玩。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煙卡”游戲在小學生群體一傳十、十傳百。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看來,不玩“煙卡”可能會被視為不入流、不時髦。

少年兒童中流行的“煙卡”。光明日報

少年兒童中流行的“煙卡”。光明日報

  此外,“煙卡”具有流通屬性,不同品牌的“煙卡”根據(jù)稀有度和價格可以交易換算。贏得稀有卡,是孩子們玩“煙卡”上癮的重要原因。“其中也暗含了賭博的元素。”一位視頻博主表示。為了更快速贏得“煙卡”,小學生們先押注,輸?shù)耐瑢W要把相應數(shù)量的“煙卡”給贏的一方,也可以直接給現(xiàn)金或其他物品。

  “煙卡”游戲還潛藏不良價值觀導向風險隱患。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曲琛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在孩子們眼中“煙卡”的等級,實際上是來自社會的財富等級,不同品牌的“煙卡”對應不同的消費層級。“小學生的金錢觀、價值觀沒有完全形成時,這種財富等級就措手不及進入到他們的生活當中。”

  此外,“煙卡”還會讓孩子養(yǎng)成不良習慣,比如在游戲中趁對手不注意偷拿“煙卡”,這種方式獲得的“煙卡”被孩子們稱為“野煙卡”。而上述案例中6名未成年人盜竊六萬余元高檔香煙也是為了獲取“煙卡”。

  抽卡:好卡牌就等于好人緣?

  與男孩子中流行的“煙卡”的“草根性”不同,在女生中較為流行的“小馬卡”(“小馬寶莉卡”簡稱)則是一場事先張揚的商業(yè)行為。

  據(jù)南寧晚報報道,《小馬寶莉》是美國于2010年推出的一部動畫片,我國相關公司獲得授權后,發(fā)行了一系列以《小馬寶莉》中的動漫形象為卡面的卡牌。

  “小馬寶莉卡”的卡包主要有5種,卡牌共有20個等級,從最常見的“N”,到最稀有的“SC”,越稀有的等級卡被抽中的概率越低。每個卡包里的卡牌都具有不確定性,如同開盲盒。正是對稀有卡的追求,驅使購買者不斷買卡拆卡,享受盲抽的過程,對此樂此不疲。

7月31日上午,鄭州市金水區(qū)某大型商場內,以粉紅色調為主的“小馬卡”銷售專柜處,吸引了不少學生模樣的孩子駐足觀看、挑選。有的孩子正在家長陪同下拆卡。映象網(wǎng)

7月31日上午,鄭州市金水區(qū)某大型商場內,以粉紅色調為主的“小馬卡”銷售專柜處,吸引了不少學生模樣的孩子駐足觀看、挑選。有的孩子正在家長陪同下拆卡。映象網(wǎng)

  少數(shù)稀有卡更是被炒出高價。日前,在二手交易平臺,部分“小馬寶莉卡”的標價從千余元到數(shù)萬元不等。不過,這樣的天價不排除有人從中虛假炒作。此前一張小馬寶莉的紫悅卡賣到16萬元引發(fā)了一輪關注,最后被官方辟謠為炒作。

  一家文具店店員介紹,“小馬寶莉卡”很受小女生的歡迎,“有的小顧客就是沖某張卡來的,現(xiàn)場拆卡,直接拿走喜歡的那張卡,剩下的卡就不要了。”

  而隨著卡牌熱度的提高,不少地方出現(xiàn)了小學生攀比炫耀、高價購買等不良現(xiàn)象。甚至有小學生偷拿家里幾千元錢購買卡牌,當家長發(fā)現(xiàn)后要求退款時受到阻礙。還有的孩子則因為在網(wǎng)上購買卡片而落入詐騙陷阱,被騙走幾萬元。社交平臺上,還有家長發(fā)帖求助,“孩子亂花錢,花三千多元買了這些‘小馬寶莉卡’!有沒有同病相憐的家人們給些建議?”

  此外,天津市和平區(qū)四平東道小學教學主任尤艷注意到,班上的孩子經(jīng)常三五成群湊在一起討論卡牌,擁有稀缺卡片的孩子會受到其他孩子的羨慕甚至崇拜,孩子們還會互相贈送卡牌讓關系更“鐵”。多名小學生稱,卡牌是同學間的社交密碼,不玩卡牌會被認為“落伍”,有了好卡牌更是等同于有了好人緣。

集換式卡牌受到學生群體追捧。新聞截圖

集換式卡牌受到學生群體追捧。新聞截圖

  而在學生群體中流行的集換式卡牌,除了“小馬卡”,還有奧特曼、蛋仔派對等熱門IP?;ヂ?lián)網(wǎng)公開信息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作為卡游的核心產(chǎn)品——集換式卡牌,銷售收入高達16.75億元,占卡游公司總收入的85.8%。誠如業(yè)內人士所言,在這場卡牌盲盒的交易游戲中,卡游公司賣卡牌盲盒,評級機構收費鑒卡評級推高卡牌價格,二手商家回收稀有卡再賣出,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賺得盆滿缽滿,唯獨只有孩子們沉迷拆卡買卡,無法自拔。

  心理教育專家:

  向魯迅學習追逐童趣

  提倡“內啡肽”而非“多巴胺”

  在上述案例中,少年兒童花費不少精力收集“煙卡”、花“巨資”抽“小馬卡”、在智能手表的虛擬社交中沉迷……這些行為背后有著怎樣的原因?

  上游新聞記者就此采訪了心理學專家、重慶協(xié)和心理顧問事務所所長譚剛強,他分析道:“其實無論是‘煙卡’、智能手表還是‘小馬卡’等兒童玩具,說到底跟當年老一輩小時候玩煙盒、拍洋畫、集水滸卡是一樣的,都是一種社交欲望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為了消解寂寞。”

  中科院心理咨詢師、成都市家庭教育指導師懷小婷也表示,孩子對這些東西著迷本身不是東西的問題,也不是孩子的問題,事實上大部分孩子是被動選擇的,“一方面是物質太豐富,傳遞速度又很快,不合宜的營銷非常多,有一部分成年人對大環(huán)境不夠覺知,沒有為孩子提前做甄別,無法提前意識到哪些‘不適合孩子’,又沒有進行規(guī)避或者提前進行價值觀的引導。

  第二個方面是學校為孩子提供了信息傳遞的空間,如果沒有第一個方面的前置規(guī)劃,孩子跟風玩耍就是正常社交的結果。第三個方面是孩子們生活的太單一了,在學校學習,回家學習,到培訓班學習,沒有時間去發(fā)展出健康的自我愛好。孩子的情感非常匱乏,越是匱乏,加上價值觀又沒有被引導,就越是能夠被那些具有強刺激性的東西所吸引,這些刺激會給孩子帶來‘多巴胺’,但‘多巴胺’并不是個好東西,它會讓人上癮。我們更提倡積極健康的游戲或者運動方式,提高‘內啡肽’,它更積極持久。”

  據(jù)記者了解,多巴胺和內啡肽是人體內的兩種激素,都能夠提供快樂,但產(chǎn)生的機理不一樣。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立刻會產(chǎn)生多巴胺,讓人覺得很爽。而內啡肽則是一種補償機制,當堅持做一件事情,過程會覺得很痛苦,但過后身體會分泌內啡肽進行補償。兩者的區(qū)別是,多巴胺是一種即時滿足,而內啡肽是一種延遲滿足。

  對于有家長怒燒煙卡的做法,譚剛強認為并不可?。?ldquo;兒童本身就容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強行禁止他玩,孩子的抵抗心理會更嚴重。就我看來,家長將學習當做孩子表現(xiàn)好壞的唯一評判標準是不對的,以作業(yè)、學習為核心,容易導致對孩子成長的忽略。魯迅回憶童年曾寫下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面提倡的不是不聽話就打手板,而是讓小朋友追逐童趣,可以聽蟬鳴、看叫天子、嘗覆盤子等?;氐浆F(xiàn)在情況,家長應該加強對孩子成長的關注,除了學習補課外,還應該發(fā)展多元化的愛好。”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上游新聞




上一篇記者暗訪“游”多“研”少研學游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作為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部分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如果網(wǎng)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轉載本站內容,請注明轉載網(wǎng)址、作者和出處,避免無謂的侵權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