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長學院 文章作者:鄭士鵬

 

  [作者簡介]鄭士鵬,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單寧珍,北京開放大學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9-09-2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社會責任的重要論述研究”(課題編號:19YJC7101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社會責任體現(xiàn)著社會主體與外界的現(xiàn)實關系,青年擔當社會責任是實現(xiàn)自我社會化轉變的主要方式。社會責任賦予了青年鮮明的社會角色,指引青年以理性的獨立意志和感性的德善仁慈,分辨復雜社會環(huán)境中的是非善惡,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五四運動以來的一百多年,中國青年不負使命,在我國的革命、建設與改革過程中,敢于犧牲、甘于奉獻、勇于擔當,為民族的獨立和富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展現(xiàn)出了青年對國家、民族、社會及自我的強烈責任之心。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重點提出了要強化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的要求,并在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的講話中再次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擔當時代責任。時代呼喚擔當,民族振興是青年的責任!雹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要引導每個公民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各項義務,積極承擔自己應盡社會責任,這一表述突出了人作為社會創(chuàng)造者應對社會負責的必然要求。當前,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轉化、發(fā)展機遇及挑戰(zhàn)并存的新時代中,青年社會責任教育的功能和任務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新時代青年社會責任教育應是對單一道德教育層面的一種超越,是對德育體系的一次重構,兼具了更多、更高層次、更高境界的內涵。對青年進行社會責任教育是立足新時代培育時代新人的有效措施,可促使社會責任教育與青年教育實現(xiàn)有效對接,有利于建立青年對社會責任的認知、情感、意志及擔當?shù)膬仍谶壿嬻w系,使四者互為作用、相互助力,強化青年的社會責任自覺,引導青年付諸擔當社會責任的具體實踐。

  一、責任認知:青年社會責任教育的實踐基礎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無知之行,是謂盲行。正確的認識是主體擔當社會責任的前提。認知作為人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過程,同時也是對信息進行二次加工的重要條件,因此,認識對人的行為起到支配和調節(jié)作用,人的一切行動,往往要以自身對外界或對具體某事、某物的基本認知為基礎。這里涉及一個關鍵點,即認知能力,認知能力制約著人的認知程度和水平,決定著人是否能夠將主觀意識客觀化,并在理性客觀的認知基礎上做出正確的行為。從人的本性而言,人類并非是具備完全理性的生物,理性與感性的矛盾和交織構成了人的鮮活的生命與靈魂。馬克思指出:“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雹谏鐣熑问侨藗冊趶碗s的社會生產實踐中在不斷建立、調節(jié)自身與客觀世界、人類集群的關系中形成的對他人、對社會群體的責任心理。知、情、意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其中,知是情和意的基本前提。而責任認知正是基于這種自覺心理而形成的對責任的正確認識及深刻了解,是將責任理論、社會道德、法律法規(guī)等內化成為精神需求、情感需求及知識體系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青年社會責任教育的各項實踐必須要建立在青年對社會責任的正確認知基礎上,青年只有擁有了對社會責任內涵及具體要求的系統(tǒng)認知,才能生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情感,解決為什么要擔負社會責任、如何擔負社會責任的問題。

  當前部分青年對社會責任缺乏深刻的認知,呈現(xiàn)出社會責任認知淺薄、認知迷茫的特點。首先,對新時代賦予青年的責任和使命認識不清晰。這體現(xiàn)出的問題主要是缺少歷史思維,而形成歷史思維的基礎是健全的歷史知識體系及正確的歷史觀。歷史思維的形成有利于青年正確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及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而缺少歷史思維導致部分青年的社會責任弱化,這也是從歷史視角開展社會責任教育的價值延伸。同時,個別青年缺少追求高遠目標的奮斗意志和信念,對“四個自信”以及中西文化差異的客觀認識不足。缺少歷史意識、大局意識阻礙了青年社會責任的內在重構。其次,不能正確認識自我需要與奉獻社會之間的邏輯關系。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在不斷調節(jié)自我與社會、與自然界的關系中,將基于對外界的認識而形成對事物的價值評判,并由此形成對自我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認識。這種認識本質上是對自我社會責任的認識,是人的道德情感、自我需求、社會共識在精神層面的有機統(tǒng)一。人對社會責任的認識來源于生存本能,與自身對社會資源的需求相伴相生。人對社會復雜的需求決定了“人性”的基本內容,使社會行為受到潛意識中需求的支配。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人們形成對社會的不同需求。馬斯洛提出了影響世界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按等級劃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實現(xiàn)需求。這表明,人與社會的關系以人對社會的需求為參照。在需求不斷升級的過程中,人們才能形成日漸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并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擔負更大的責任。而在社會倫理中,一味地攫取社會資源卻不參與社會建設,將會受到道德的譴責?梢,人對社會的需要及社會對人需要的滿足這一過程客觀上規(guī)定了人必須要承擔社會責任,以此來推動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再次,對自我責任認知不清。在多元價值并存的時代中,青年的價值觀念日趨多樣化,在價值選擇和自我價值觀念塑造中青年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自主性。青年在追求物質豐富的同時,也更加重視對精神意義的追尋。但部分青年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下,受功利思想及外來文化的干擾,出現(xiàn)了自我價值迷茫的問題。在新舊觀念交替、中西價值觀念的碰撞中,個別青年的價值觀不斷從集體本位向著個人本位轉變,道德標準模糊化,生活重心顛倒化。“及時行樂”“實用主義”“佛系生存”等成為了部分青年的座右銘,凸顯了他們價值扭曲的精神虛無。誠然,青年作為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和新銳群體在成長和發(fā)展中的需求應得到充分的尊重,但也正因如此,需審慎思考如何在尊重青年需求的同時對青年的需求加以引導,并在這一過程中促使青年探索關于社會責任的問題,這是新時代背景下青年教育與培養(yǎng)的重要命題。

  當前,在大量“信息碎片”復雜交織的社交型新媒體環(huán)境中,傳統(tǒng)社會責任文化正在“沉默的螺旋”規(guī)律中消沉,加強青年的社會責任認知引導尤為緊迫。首先,要引導青年正確認識新時代自身責任的轉變,使青年對世界發(fā)展與國家民族發(fā)展的邏輯關系有清醒的認知,培養(yǎng)青年的世界視野和大局意識。激勵青年將個人理想與世界發(fā)展、民族振興結合起來,在強烈社會責任的感召下,讓擔當社會責任成為青春搏擊的無限能量。其次,引導青年正確看待自我和社會的關系。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fā)生了轉化,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這意味著新時代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對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爸袊鴫羰菤v史的、現(xiàn)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雹矍嗄曛挥姓_認識社會矛盾的轉變特點,并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才能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生態(tài)等多領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才能使青年的社會責任擔當充滿時代活力。最后,引導青年正視自我,找出“短板”。只有正視自我,加深對自我的認知,才能使青年始終保持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增強對復雜價值觀念的理性認識。積極引導青年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彌補自身不足,消除“責任沉默”的不良影響,在加強自我教育的基礎上逐步養(yǎng)成擔當社會責任的習慣,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

|<< << < 1 2 3 4 > >> >>|


【相關內容】

教育部:聚焦《關于深化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

佚名

 

教育部:職業(yè)教育決不是單純的就業(yè)教育

佚名

 

教育洞察:教育改革的阻力真來自家長嗎?

佚名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的通知

佚名

 

學習力教育中心首個基于底層文化面向未來的現(xiàn)代家庭文化系統(tǒng)

佚名

 

高中生暑假發(fā)朋友圈被處分,盤綿市教育局:學校校規(guī)管理,沒毛病

佚名

 

教育部發(fā)布高考防疫提示:提醒考生做好考前本地14天健康監(jiān)測

佚名

 

教育的最高境界:文化滋養(yǎng)孩子,首個專業(yè)系統(tǒng)的家庭文化體系推出

佚名

 

教育部發(fā)布學校雙減十大典型 北京西城推菜單式課后服務

佚名

 

新東方全面關停K12在線教育業(yè)務,裁員、退費!CEO稱將去山區(qū)支教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