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教師課堂   作者:佚名   熱度:

所謂“用好教材”,就是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學好。

目前在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了一些偏差,有的教師上課蜻蜒點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虛晃一槍,很快就引導學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謂的聯(lián)系實際活動,甚至整堂課都是一些與課本知識無關的活動,看起來熱熱鬧鬧,到下課時學生連書本上的基本知識都沒有搞明白,這是誤人子弟。俗話說:課本課本,一課之本。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學好課本。如果學生連書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都沒有學會,聯(lián)系實際又有什么用?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師永遠的基本功。

 

所謂“超出教材”,就是開發(fā)課程資源和整合課程資源的過程。

在實際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幾種做法:

一是替換教材的例子。為了說明基本概念,教材中往往選用一些例子。盡管教材的編寫者力求選用那些不同地區(qū)學生都熟悉的例子,但仍然不能照顧到每個地區(qū)和所有學生,所以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自身體驗學習知識。用學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學習新知識,學生更容易理解,對學習更有興趣,也更容易記憶。

二是拓展教材的主題。一般說來,文科教材的主題是比較明確的。比如初中語文《羅布泊,消失的仙湖》是報告文學,寫的是羅布泊的變化史,主題非常明確,就是要愛護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但學生如果僅僅局限于課本的學習,就會覺得自己離羅布泊和青海湖很遙遠,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還不強烈。如果教師能結合當?shù)氐膶嶋H情況引導學生來談,學生就會對課文的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課后還可以布置學生搞一些調(diào)研活動,了解附近水源的豐缺情況和污染狀況,提出保護水源和環(huán)境的措施,教材的主題就會得到深化和拓展,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就會得到強化。

三是改變教材的呈現(xiàn)方式。前邊所說的替換教材的例子和拓展教材的主題,都是開發(fā)課程的要素性資源。同時,也可以開發(fā)條件性課程資源,如制作成掛圖、剪紙、幻燈片、錄像、錄音等。這樣平面的教材就變成了立體的教材,枯燥單調(diào)的書面資料就變成了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資料,學生對教材就會有興趣,就愿意學習,也更容易理解。

四是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與傳統(tǒng)教材不同,新教材允許學生對問題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留出了空間。如人教版歷史教材的“動腦筋”、“活動與探究”等欄目中提供了不少可能引起爭議的問題供學生探究,如“秦始皇功過的辯論”,以激發(fā)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和獨特見解。這些設計引導學生不唯書,不唯上,不迷信權威,對于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表現(xiàn),對于鼓勵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與感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







    版權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作為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部分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如果網(wǎng)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轉載本站內(nèi)容,請注明轉載網(wǎng)址、作者和出處,避免無謂的侵權糾紛。


    上一篇:中國教師最想問的16個問題

    下一篇:淺談教師如何打造高效課堂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