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音樂教育知識   作者:佚名   熱度:


  題解
  據(jù)《琴操》記載:戰(zhàn)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志為父親報仇,入山學琴十年,身成絕技,名揚韓國。韓王召喚他進宮演奏,聶政終于實現(xiàn)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愿,自己毀容而死(注:《史記》則言為嚴仲子與韓相俠累有睚眥之怨,嚴仲子聞聶政之名,聶政以母在,不從;母死喪畢,聶政懷之,遂報嚴仲子,刺韓相俠累,自己毀容以不連累親友,韓人暴尸街頭,無人識;其姊聞之,以為乃其弟,赴認之,大哭而死。見于《史記·刺客列傳》)。后人根據(jù)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神奇秘譜》:臞仙按琴史曰。“晉書載:廣陵散者,嵇康,字叔夜,譙國之人也。嘗游會稽,宿華陽亭,引琴而彈;夜分,忽有客詣之,稱是古人,與康共談音律,辭致清辨,因索琴彈之,為廣陵散曲,聲調(diào)絕倫,遂以授康,仍誓不傳人,亦不言其姓字。時司馬懿為大將軍,康與鐘會為長史。會每與康交,而康不為禮,會以此憾火,因譖康欲助毋丘儉。司馬懿既昵信會,遂害之??祵⑿號|市,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已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時年四十。海內(nèi)之士莫不痛之。帝尋悟而悔焉”,又琴書曰“嵇康廣陵散本四十一拍,不傳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從康學靳惜不與,后康靜夜鼓琴彈廣陵散,孝己竊從戶外聽之。至亂聲小息,康疑有人,推琴而止,出戶果見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后孝己會止息意,續(xù)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然廣陵散曲,世有二譜。今予所取者,隋宮中所收之譜。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間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間,復入於御府。經(jīng)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譜為正。故取之。 [3]
  《西麓堂琴統(tǒng)》:晉譙國嵇康善琴,嘗游會稽宿華陽亭。有異人夜詣康,授以廣陵散曲,使秘勿傳。嵇康受而秘之。后司馬懿將刑康東市,復取琴彈之曰,“廣陵散絕矣。”先是,其甥袁孝己從康學琴,每叩是曲,輒靳不許。康夜彈琴,孝己竊從戶外聽之,至亂聲小息,康覺而止。曲本四十一拍,去引外,孝己所聞止三十三拍,后續(xù)成八拍,總四十一拍。其名曰廣陵散者,揚州本廣陵地,言魏散亡,自廣陵始也。韓皋聞鼓琴至止息,嘆曰,“美哉,嵇康之為是曲!”即此。 [4]
  《琴苑心傳全編》:按琴史、晉書載,廣陵散曲者,嵇康,字叔夜,譙國之人也。嘗游會稽,宿華陽亭,引琴而彈,夜分,忽有客詣之,稱是古人,與康共談音律,辭致清辨,因索琴彈之,為廣陵散曲,聲調(diào)絕倫,遂以授康,仍誓不傳。又琴書曰:“嵇康廣陵散曲。本四十一拍,不傳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從康學,靳惜不與。后康靜夜鼓琴,彈廣陵散,孝己竊從戶外聽之。至亂聲小息,康疑有人,推琴而止,出戶果見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后孝己會止息意,續(xù)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臞仙曰:“廣陵散曲有二譜,今予所取者,隋宮中所收之譜。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間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間,復入於御府。經(jīng)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譜為正。故取之”。 [5]
  《希韶閣琴瑟合譜》:此操鐵笛道人云:“得自神授”。按紫霞洞譜云:“嵇中散嘗游洛西,暮宿華亭,夜分,引琴而彈,忽有客詣之,與康共談音律,詞致清辨,因索琴彈廣陵散一曲,聲調(diào)絕倫,遂以授中散,韓皋謂中散琴曲有廣陵散者,以王陵、毋邱儉輩皆自廣陵散敗,言魏之散亡,自廣陵始,故名其曲曰廣陵散”。王幼學云:“散乃曲名,如操、弄、引、吟之類”。 [6]
  《醒心琴譜》:據(jù)《晉書》所載,嵇康嘗游于會稽,宿華陽亭,引琴而彈。夜分忽有客諧之,與康共談音律,辭致清辨,因索而彈之,為《廣陵散》曲。其聲調(diào)絕倫,授之予康??凳牟粋魅?。其客不言己姓名,只說為“古人”。時嵇康為司馬氏所忌,借故害之,殺康于東市??殿櫼暼沼?,索琴彈《廣陵散》。曰:昔袁孝己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稄V陵散》于今絕矣!海內(nèi)之士莫不痛之。
  又琴書曰:嵇康《廣陵散》本四十一段,不傳于世。唯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從康學靳惜不與??奠o夜鼓琴,彈《廣陵散》。孝己竊從戶外聽之,后被康所覺,只得三十三段。后孝己會止息意,續(xù)成八段,共四十一段,序引在外。世亦罕知此曲。后至隋,此曲傳于宮中。隋亡而入于唐宮。唐亡,其譜流落民間。至宋高宗時,御府復收此曲。明朱權(quán)《神奇秘譜》所載,即此譜本也。
  《廣陵散》者,敘事曲也。昔戰(zhàn)國時,聶政之父為韓王鑄劍,因誤期被殺。聶政成年,誓報父仇,故入宮行刺,未遂而出逃。后于山中遇仙人授予琴藝。政不欲連累家人,漆面而變其形,吞炭而變其聲,學習七年,欲往行刺。然路遇其妻,識得其齒。故政以石擊碎牙齒,復學三年,而琴藝精絕。而后鼓琴于闕下,路人皆驚其藝。韓王聞之,招其入宮鼓琴。政藏劍于琴內(nèi),入于宮中,于鼓琴時刺死韓王,而欲不露身份,遂自剝面皮而自盡。宮廷欲知其身份,故曝尸于市,懸賞識者。政姊聞之,念政為父報仇,已舍其身,自復何惜己之性命,使弟之名埋沒,遂往相認,述政為父報仇之事,揚聶政之名,而后自盡?!稄V陵散》曲,即述此聶政刺韓王之事也。
  此傳譜者,全本共四十三段,分為《開指》一段,《小序》一段,《大序》五段,《正聲》十八段,《亂聲》十段,《后序》八段。竊以為有過冗長,略嫌繁復,故重作節(jié)本,分為《開指》一段,《小序》一段,《大序》一段,《正聲》十五段,《后序》三段,共二十一段。







版權(quán)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作為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部分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如果網(wǎng)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轉(zhuǎn)載本站內(nèi)容,請注明轉(zhuǎn)載網(wǎng)址、作者和出處,避免無謂的侵權(quán)糾紛。


上一篇:周海宏:感性素質(zhì)和感性智慧對人生的影響,藝術(shù)修養(yǎng)在生存競爭與社會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下一篇:音樂基礎(chǔ)知識第1篇




  相關(guān)推薦